科技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 正文
亿欧网黄渊普:中国沸腾30年的历史里,必须有我!

发布时间:2020-07-17 17:04:59

来源:

浏览量:

文/小肥人

本文由博望志授权善缘街0号发布

摄影/董星宇

编辑/张楠

采访/小肥人 席维安


脸谱


宋宣先是惊得张大了嘴,而后哑然,台下开始有人互递眼色,窃窃私语,那位亿欧网的记者显然令在场的「媒体老师」们不太自在。


2015年,某互联网企业发布会上,公关人员贴心地安排了问答环节,多家媒体记者陆续发问,最后是一位小伙子——黄渊普的同事要来麦克风,缓缓起身,「都说完了,我来问一个‘干一点’的问题…」


全场哗然。


宋是餐饮媒体「掌柜攻略」的创始人,过去几年中,与黄渊普交往颇深,在他看来,那位年轻记者于人群中展现的气场,是典型「亿欧范儿」,敢表达,热爱人群,并不吝于成为一些场合的焦点。在接受《博望志》采访时,半躺在懒人沙发里,黄给自己下了个「韧性有余,柔性不足」的结论,这位在管理上相当富有感染力的新媒体创始人,显然将其「身段僵硬」的毛病在公司内整个宣贯了下去。2015年年末,一家小有名气的婚庆O2O公司找到亿欧网,寻求推广合作,谈判之前,黄先拍出「不许贬低对手;不可虚报数字;不提供负面保护」等数个条件,对方拂袖而去。直到眼见该企业将订单转投竞争对手,黄渊普才惊觉要反思自己「甲方般」强势的商业姿态。于是跑去翻另一家媒体朋友的商业合同,当发现对方签出「15分钟内为客户删稿」这种条款时,又当场跟人家拍桌子,「×哥,你还有没有底线啊?」2014年上半年,聚美优品上市前夕,陈欧与刘惠璞曾宴请包括他在内的几位分析师,开出每年数十万元的条件,希望聘请其为「顾问」,其时刚成立亿欧网、囊中羞涩的黄渊普,竟一口回绝。甚至阿里巴巴战略投资部找上门时带的那份不菲报价,也被他打发了,并在后续与高榕资本等VC入股的投资协议中约定,未经大股东同意,不得将亿欧网的股份转让给包括几个巨头在内的15家企业,避免「被站队」。黄本人皮肤偏黑,屡次在商务谈判中展现的性格,似乎也暗合中国传统戏曲中黑色脸谱所代表的刚烈、正直甚至鲁莽的那一面,但刚过而立的他,远未成为一个脸谱式的人物,当代青年人热衷的名位与利禄,在其身上折射出两极式的分裂感。「渊普对影响力这件事,非常有追求。」宋宣说。名声若你接触过黄本人,会很轻易地从各种渠道得知其衣着品位不佳、皮肤黑、不爱洗脸等信息。「自黑」作为排解现代人焦虑的主流工具,被黄渊普在社交网络中使用得颇为纯熟,这个31岁的湖南人,自认仍有南方人典型的内心敏感,通过调侃的方式,可使他与自我实现和平相处。他将其定义为生活智慧,甚至在聚美优品的那次饭局上,还曾苦心规劝陈欧在自我营销上收敛一些。可这种心态却并未一劳永逸地助其解决与他人相处的问题。与很多活跃的创业者类似,他朋友圈刷新很频繁,以论坛现场照片与亿欧网新闻链接居多,穿插其中的文字,则可概括为两类:点评他人,审视自己。这种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日常表达,当然不会引起旁观者太多认同感。曾不止一位同行表达过对其作为媒体人却热衷于「出风头」的疑虑,认为黄过多地手持麦克风出现在各类演讲场合。其实,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2014年初上线至今,亿欧网从未在品牌营销上直接花过一分钱,作为创始人,黄渊普仅凭单枪匹马就出色地完成了企业PR任务。但当被问及此,他却拒绝归因于企业战略,伸手指了一下地上的电脑,「我最近在重看林军的‘沸腾十五年’,下次写到20年、30年的话,里面必须有我。」「人一辈子,死了书上都没写你,不就白活了吗?」黄不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受谁影响,他从来就是这么看问题,名字叫「渊普」,但必须成为特殊的一个,持续数小时的采访中,「知名度」和「出名」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字眼。从研究生毕业前,进入艾瑞的实习期开始,黄渊普就在用放弃既得利益的方式,为争取名声铺平道路,接受那份仅有4500块薪水的offer,意味着他将有机会以分析师的名义出现在各家媒体报道中。在转正答辩时,他指着投在墙上的PPT中的照片,对艾瑞研究院院长曹军波说,「我希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他们」特指当时在微博上已小有名气的钱皓、鲁振旺等分析师,初出茅庐的黄,单纯渴望拥有像这些人一样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拿到艾瑞分析师名片的第一天,黄渊普便上微博提交了加V申请,并在每个周末密集地参加行业会议,当艾瑞公司终于意识到为旗下其他分析师统一进行微博实名认证时,已是大半年之后。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在黄离开品途,创办亿欧网之前,美团副总裁王慧文曾把他请去主管外卖产品研究,并开出不菲的薪资与期权。大平台,高回报,热门领域,几乎对有研究咨询从业者来说都是绝佳职业选择,但唯独不适用于黄渊普。内部研究的工作性质让黄的曝光度受限,当他发现美团并不支持自己登台演讲时,坚决离开。王慧文当时对黄渊普的评价是,「上了一个小山头,舍不得下来。」黄自己不置可否,他自称「表演型人格」和「荣誉感驱动」,演讲时从来只会担心台下人少,绝不嫌多,可酒桌等场合却从来不适应,永远是低头夹菜的那一个。

*黄特意要求在亿欧网办公室拍摄,更真实,他说

交换


很多媒体人对黄渊普的做派抱有看法,这其实不难理解,在一位同行看来,分析师出身的黄渊普尽管个人品牌突出,但却从来没有「进入主流媒体圈」,影响力快速成长的亿欧网,更适合定义为「迎合时代的前提下,以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姿态,横空出世的信息聚合产品。」必须承认,黄作为创始人,在亿欧网项目中表现得十分出色,如今翻阅其网站与微信文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黄渊普浓重的研究咨询风格带给新闻与资讯的影响,为了博取流量,也时常会在文章标题中出现「惊」、「重磅」、「深挖」之类的前缀。这正是其被诟病之处,传统媒体将客观性作为新闻追求的信条,它同时代表着新闻工作的专业规范和理念,亿欧网恰恰背驰于道,从一开始,所有年轻记者均以「专家作者」与「专栏作者」的身份出现,一些分析逻辑上并未做到足够严谨,文字有时略显稚嫩。「他本人也经常会给人有过度指点江山的感觉」,这位同行说,缺乏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情怀。但对黄来说,天然跟「情怀」保持着安全距离,他认为这种感性思维方式注定是商业中的缺陷,「许晓辉演讲能把自己感动哭了,可有什么用呢?陈年、王微也一样,都有缺陷。」当然更重要的理由,是在于话语权,在黄看来,分析师的分量比记者来得更重,理由很简单,「分析师的视角天然站得更高,记者更多时候只是引用分析师的观点。」他的职业选择基于此,创业选择同样基于此。从现实结果看,亿欧网凭借观点的垂直输出,拼出了比多数新媒体更大的生存和想象空间,由于定位于接近「互联网+」概念的O2O,这家2016年初刚满两周年的垂直媒体,在传统中小企业主中,拥有任何一家竞争对手都难以企及的影响力和用户黏性。黄渊普对上述问题并非无意识,这只是一个选择,一个以内容妥协交换生存条件的选择。在亿欧网联合创始人张佳伟看来,黄内心无疑更加倾向于当好亿欧网的主编,可陷入经营者的角色中后,他显然无暇、也没有资格脱身。交换得来的商业价值显现时,团队热情也被快速激发。亿欧网创新性地将记者个人微信二维码留在微信和网站的每篇评论文章的末尾,抛开内容厚度,他们采用了一种以文章定位取胜的打法,大量细分行业向互联网转型的文章,将中小企业主和亿欧网采编团队之间的距离无限拉近。这筑就了核心竞争力,在执行力极强的团队运营下,亿欧网几乎将用户精准指向传统企业主的沙龙会议实现了标准化,黄以最近升职的90后副总裁李双为例,指出单凭其一人的号召力,即可办起一场收费的餐饮论坛,「因为那些餐饮老板全在她朋友圈里。」亿欧网的峰会一律为售票活动,销售渠道则正是采编团队中每个记者的朋友圈。此前一轮融资过程中,有VC对亿欧网影响力流露出不太信服的态度,黄将其请到峰会现场,下午18点,场内仍然聚集着小一千人的听众,他当即反问此人,行业里有第二家可以做到吗?逆袭年初一个周六下午,《博望志》约下黄渊普次日的拍照时间,由于尚未十分熟稔,记者仅嘱咐了句「挑件衣服」,他听罢嘿嘿一乐,「我保证记得洗头就是了。」其实如今他展现给外界的个人品牌,并非来自企业公众形象的需要,有人认为,与日常展现的随性相反,他似乎在颇为认真地以草根形象来塑造并维系着低姿态。初次采访约在年后开工头一天,公司里几十把转椅悉数空着,适逢亿欧网上线两周年前后,他特意为员工延长了休假时间。深色线衫,裤脚皱起,那身衣服显然已穿了有段时日,不出意料地又没洗脸洗头——当然,这次理由充分,妻子临近分娩,他一大早爬起来,跑医院排队来着。与黄对谈你会发现,此人根本是典型内向性格,初次会面甚至会避免与对方直视,眼神游移。在相识已久的宋宣看来,黄渊普有时会显得「心思有点重」,黄则将那种直爽又钝感的脾气简单地归结为北方人性格,「我一直在学(北方人的性格),因为太敏感做不了大事。」这种表述与他的联合创始人张佳伟不谋而合,在张看来,合作两年多后,他对黄渊普的评价就是个「干大事的人」。换言之,这种三十来岁还跟自己性格弱点较劲的人,不是牛人就是疯子。他在各个场合不断强调亿欧网将不再招聘「90前」员工,年轻人薪资标准较低,黄渊普采取的成本控制态度也堪称「矫情」。高榕资本领投的A轮到账时,100多万元天使轮资金还完完整整趴在账上,如今A+轮即将Close,上一轮的钱还是「一分没动」。「有钱不花,融资干吗?」后续采访中,有同行对此颇为不解。黄的解读是,公司必须日常备出15个月以上的营运费用,决计不能把生死放在别人手里,尤其是从不雪中送炭的VC们。或许多少与他职业生涯初期短暂的高朋网经历有关,在那个毁灭的故事中,他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宴宾客,眼见它楼塌了。悭吝放在他身上,很容易被定义为屌丝心态,一位在工作上与他有过数次接触的女记者,便曾给出一个令旁人听来都冷汗直流的论调——黄至今都很享受自己屌丝逆袭的快感。某种意义上这句话一定会击中某一部分的黄渊普,但此人身上的故事,又何止一个简单粗暴的「逆袭」可囊括?黄在这个问题上接招时,笑得略尴尬又有些无奈,但自我认知还是很清晰,「我在腾讯和联合国都实习过,写几篇《如何从腾讯实习生变成身价几千万》、《放弃世界舞台的黄渊普》不显得更励志?」可你能那么干吗?不能够。宿命论在做分析师时黄渊普曾初尝话语权在手的滋味。当时艾瑞内部组阶段性地形成一个可称「学院派」的工作环境——30多人的分析师团队,研究成果不涉及任何商业用途,单纯为做品牌。只有一件事,多少会令人介怀:艾瑞出品的研究报告,不允许作者署名,仅在配套的官方新闻稿中体现。尽管如此,黄仍有些沉迷并享受这种优越的工作环境,为了一篇O2O行业报告,艾瑞可以给6个月时间成本,这种匠人级别的待遇,当然令人梦寐以求。可这一切,被一篇当时挂在腾讯科技频道的头条文章彻底改变了。


2013年初,他开始在多家网媒写专栏文章,时逢中概股年报发布期,腾讯科技邀其撰写当当财报评论,在「营收增速落后行业均值、连续7个季度亏损、未建立任何核心优势」几个论点佐证下,文章结尾,得出一个当当在「竞争中丧失主动」的结论。


在当时负责约稿事宜的腾讯科技副主编孔令舒看来,黄渊普当时在专栏写作中的表现足够优秀,言之有物。


当年3月份文章发布时,恰逢这家上市公司赴香港寻求战略投资,黄这篇稿件,意外地成为资方议价资本,面对并未标明作者身份的文章,当当此次选择了隐忍。不久,在另一次会议上,有投资机构提及电商格局的话题,黄渊普再度抛出「TOP3已定,当当或跌出前5」的观点。无巧不成书,当当网投资者关系总监正在现场,按照黄的说法,此人当时的反应是,「找到(黄渊普)这人了」。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当晚即发飙,致电艾瑞创始人杨伟庆投诉,撂下狠话,「如果不删除文章,就终止双方所有合作。」为此事,杨紧急召集艾瑞高层6人开会,分析过程中,一位易观国际出身的副总裁力挺黄渊普,认为其立场中立,行为无过失。在这件事上,艾瑞终最终给了黄渊普一个「公道」,代价是丢了每年一百多万的订单。令黄始料未及的是,此事引起的内部反弹,远大于来自当当的压力。「几位老大没KPI,但各业务口负责人全急了,都是一句话,‘Kevin(黄英文名),你不够意思’。」他回忆,当当终止合作后,最高峰时,艾瑞内部7、8个部门负责人集体上门声讨。媒体报道背后,本来就净是说不清的话语权与利益博弈,点了火药桶的黄渊普,此时更加百口莫辩,「说话刺耳的也有,要能证明收了黑钱我也认,可文章很客观啊,从2012年到现在,当当股价都跌成什么样子了,难道是让我给说死的?」最终,他还是在些许口舌声中离开艾瑞,被误解这件事让他「有点膈应」,但杨伟庆们在公司立场上所给出的态度,也让黄觉得,够意思了。这很像是科学宿命论的现实演绎,从近年一些科学的大脑实验结果来看,思想可能在人真正意识到各种决策之前,已能做出决定。对黄渊普来说,与当当的龃龉看似偶然,是其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可是,作为一个对名望报有极大追求热忱的分析师,他真的会有更多选择吗?

*黄渊普望向窗外三元桥,团队进入快速扩张期,公司将搬离入驻仅一年的第三置业

另一种打开方式


创业后阶段性的成绩,对黄渊普十分重要,一定程度上能够令他摆脱个人情感的影响因素,得以更高的视角和姿态去回首过去并审视当下。在亿欧网筹备之初,黄曾尝试拉拢当时在搜狐IT频道担任记者的宋宣入局,但后者最终选择了另一家O2O媒体品途网。宋宣回忆,对于自己当初的决定,「渊普是愤怒的」,甚至曾发出,「你知道亿欧这么多秘密,却加入竞争对手」的质问。宋宣坦言无意造成这种局面,甚至曾对当初的选择感到愧疚。回头来看,二人关系缓和的契机,或许有赖于亿欧网的快速崛起。在宋决定创业设立「掌柜攻略」时,黄渊普已然放下心结,可以作为过来人,帮其做战略梳理和规划。建立在亿欧网的成长之上,黄渊普找到了关于自我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更多时间里,可以循着企业层面的思维方式行事。在亿欧网小有名气之后,杨伟庆也曾把黄请回艾瑞位于光华路SOHO的新办公室叙旧。一场典型的老员工与旧东家的寒暄中,杨不经意的一句客套话,让他很介意。「艾瑞出去这么多人,做出成绩的还只有你了。」为什么只有我?让黄渊普纠结的是,直到前些天,今日头条与艾瑞公开撕逼事发时,微信离职群里的那些老同事们,还在集体维护老东家,「在这一点上,艾瑞很成功,杨伟庆为人很不错。」矛盾点就在于,在现实中,有人情味的企业文化,却往往会削弱人才的竞争力。以大众点评和美团合并案为例,在错过2011年前后最好的上市时机之后,点评最终被「变相收购」,张涛挥泪出局。在黄渊普看来,所有点评员工都会念张涛的好,但合并之后,点评与美团离职员工,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黄渊普的妻子曾在美团工作四年多,离职跳槽滴滴之后,薪水翻了三倍。在跳槽之后,她曾在家向丈夫表达过对老东家的抱怨。但在黄的眼里,这种对员工的「压榨」正是某种意义上的优秀企业文化,「如果你从点评出来,薪水能翻三倍?想都不用想。」2015年末,曾有两家知名创业媒体,先后来亿欧网集中挖人,他不以为意,自认对员工够好,事实也证明,对方两轮挖角,最终未能撬动黄旗下哪怕一个记者。但次年初,春节返工后,黄渊普为亿欧团队重新制定了更严苛的考核制度,「我特不希望公司内部老是客客气气的,大家成为一批没有前途的人。」


低薪是很多创业者保持饥饿感的方法,在接受《博望志》采访前后,黄渊普正在接受A+轮融资及后续新三板挂牌事宜的尽职调查,尴尬在于,他至今连对方要求实缴的数十万元注册资本也拿不出来。


日常对于外地活动演讲邀请的首要判断标准,也是视乎对方是否报销差旅费。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面对来自各大高校的邀请,黄乐意自掏腰包赴约,对于劝阻应届大学生创业,他十分迫切。


2014年4月份,他自费前往上海,给东华大学学生办讲座,休息时间偶然约见了杭州盈动资本创始人项建标,半小时聊天后,就此拿到了天使轮融资。


这件事给了黄渊普极强的心理暗示,并在进一步印证他身上的科学宿命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来源:善缘街0号(ID:zhumengtr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