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浏览量:
从全村200多人没有收入来源到现如今人均年收入超过两万元,从上世纪的棚户旧村到新时代的高楼林立,济南市长清区华新社区在20多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奇迹的缔造者就是华新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张同新。
背水一战立下致富誓言
华新社区前身为邢代庄村,上世纪80年代,全村仅67户268口人,村民大多以种田为生。1992年,由于长清建设新城,邢代庄村的土地被全部征用,成了没有土地的村庄。恰在此时,张同新被选为邢代庄村党支部书记,一切转变也由此开始。
面对一穷二白的现状,张同新压力很大。当时,全村上下老老小小200多人全都没有收入来源,他没有考虑太多,把之前自己开的装饰公司直接给了集体。在92年底召开的全村村民会上,张同新立下誓言:“请村民给自己一届3年的时间,带领大家致富。初步制定的目标任务是第一年能赚到10万元,第二年赚30万,第三年50万。”
经过深思熟虑,村“两委”在张同新的带领下,确立了一条“立足县城驻地,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民营经济,走共同致富的发展路子”。没有用贷款,就靠滚雪球来发展楼宇经济,在张同新立下誓言的第一年村集体就完成47万元的纯收入,第二年86万,第三年120多万。村里从征地补偿款中拿出200万元,利用城中村的区位优势,在新城区内建起了长420米的商业街,全村每户一栋两层的沿街商业楼。仅此一项,每户村民就实现年收入5万多元。
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年人可以每月在村里按时领到钱。“第一年每月给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40块钱,第二年60元,第三年80元,第四年发100,那时候100就跟天文数字一样”80多岁的张姓老人激动地说。
审时度势谋求转型发展
有了一定的集体经济基础,张同新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一直在思考华新社区长远的发展出路。
在学习中央一系列农业政策的时候,张同新敏锐的直觉告诉他,现代农业,大有可为。于是,他向全体村民提出了一个决定:重返农业。但绝不是要重返靠天吃饭、效益低下的传统农业,而是依靠科技、经济效益高的现代农业。华新社区的转型由此拉开帷幕。
从2000年开始,张同新带领大家从农业现代化着手,通过流转100多亩地,引进种植了世界优良水果---日本爱宕梨,迈出了重返农业的第一步。目前,他们生产的爱宕梨种植面积达到600亩,年产量1500吨。因质量好、口感佳,16年来爱宕梨销往国内外,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接着,张同新又带领大伙儿建起了黑驴繁育基地,总面积200多亩,主基地的黑驴头数有700多头。张同新说:“抓住驴源搞繁育,让贫困户代养到黑驴四五百斤的时候,我再进行回收统一外销。驴皮给阿胶生产企业,它对驴皮的需求量很大。驴肉呢,我们搞了一个驴肉馆。”每逢周末,来华新社区驴肉馆吃全驴宴的顾客爆满,不只是长清区居民经常光顾,还辐射到济南市区和周边县区。
邢代庄村由原来零收入的空壳村,经过20多年发展, 集体净资产已达到1个多亿。
村民满意才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荣誉
在华新社区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张同新一直也没有忘记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福利事业发展。
为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华新社区设立了教育奖励基金,对每个上小学的孩子补助50元,上初中奖励200元,上高中奖励500元,考上大学奖励3000元,其中考上本科一次性奖励5000元。
2015年3月,华新社区投资860万元,建成了可容纳36名老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把社区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服务对象,重点是生活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对于一些子女工作繁忙,白天没有时间照顾老人的家庭来说,“日间托老”成为一种“两全”的养老服务方式。用张同新的话来讲,这是民心工程,解决了很多家庭的小矛盾、小纠纷。“养老金照常有,逢70岁以上老人生日,每人享有1000块钱的生日礼金和一个生日蛋糕,由两委会工作人员送去。从点点滴滴,让老百姓得实惠。”
近年来,张同新先后被省市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农村科技致富能人”、“乡村之星”等荣誉称号。近日在山东全省范围内联合开展“履职为民 奉献齐鲁-点赞感动你的政协委员故事”活动中,张同新以35000票位居榜首。
荣誉的取得实至名归,然而张同新却谦虚地说:“取得的荣誉算不上什么,村民生括富足才是对一个党支部书记的最高褒奖,村民满意才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荣誉。”(艾苏里)
来源:新华网
最新资讯